1分钟极速赛车技巧
1分钟极速赛车技巧
你的位置:1分钟极速赛车技巧 > 新闻动态 > 孟子真敢讲:君之视臣如土芥,则臣视君如寇雠

孟子真敢讲:君之视臣如土芥,则臣视君如寇雠
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07:30    点击次数:107

图片

孟子告齐宣王

8.3

孟子告齐宣王曰:“君之视臣如手足,则臣视君如腹心;君之视臣如犬马,则臣视君如国人;君之视臣如土芥,则臣视君如寇雠。”

王曰:“礼,为旧君有服。何如斯可为服矣?”

曰:“谏行言听,膏泽下于民;有故而去,则使人导之出疆,又先于其所往;去三年不反,然后收其田舍。此之谓三有礼焉。如此则为之服矣。今也为臣,谏则不行,言则不听,膏泽不下于民;有故而去,则君搏执之,又极之于其所往;去之日,遂收其田舍。此之谓寇雠。寇雠,何服之有?”

孟子告齐宣王曰:“君之视臣如手足,则臣视君如腹心;君之视臣如犬马,则臣视君如国人;君之视臣如土芥,则臣视君如寇雠。”

“君之视臣如手足,则臣视君如腹心”

若君主将臣子视为身体手足般珍视、信赖,臣子便会以“腹心”相待——即毫无保留的忠诚、尽心竭力的辅佐。这里的“手足”象征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,“腹心”则代表最深层的信任与共鸣。

“君之视臣如犬马,则臣视君如国人”

若君主仅将臣子当作工具(犬马供驱使),缺乏尊重与关怀,臣子便会以“国人”待之——即保持普通百姓对君主的基本敬畏,却无额外的情感投入与奉献,关系停留在“义务层面”。

“君之视臣如土芥,则臣视君如寇雠”

若君主将臣子视为泥土草芥般轻贱、任意践踏,臣子便会视君主为“寇雠(仇敌)”。这是关系的彻底破裂:当尊严与生存被剥夺,忠诚的基础完全崩塌,反抗或疏离成为必然。

儒家主张“君为轻,社稷次之,民为贵”,君主的权力合法性来自对百姓(包括臣子)的责任。臣子作为“士”阶层的代表,其待遇与地位反映君主的治理理念——对臣子的轻贱,本质是对“人”的漠视,违背“仁政”原则。

儒家强调“君使臣以礼,臣事君以忠”,“礼”与“忠”是双向义务。孟子进一步明确:无“礼”则无“忠”,伦理关系的存续依赖双方的共同维护,而非单方面的强制服从。这种思想打破了“君权绝对化”的潜在逻辑,为臣子保留了道德上的主动性。

王曰:“礼,为旧君有服。何如斯可为服矣?”

曰:“谏行言听,膏泽下于民;有故而去,则使人导之出疆,又先于其所往;去三年不反,然后收其田舍。此之谓三有礼焉。如此则为之服矣。今也为臣,谏则不行,言则不听,膏泽不下于民;有故而去,则君搏执之,又极之于其所往;去之日,遂收其田舍。此之谓寇雠。寇雠,何服之有?”

齐宣王问“按礼,臣子要为旧君服丧,怎样才配得上这种礼遇?”孟子的回答直指核心:“服丧”不是无条件的义务,而是对君主“恩义”的回馈,其前提是君主先履行了对臣子的责任。他提出“三有礼”的标准,明确了君臣关系存续的道德基础:

“谏行言听,膏泽下于民”

君主能采纳臣子的劝谏,让政策惠及百姓。这是君主对“公共责任”的担当——臣子的价值通过君主的行动得以实现,双方形成“共治为民”的共识,恩义由此建立。

“有故而去,则使人导之出疆,又先于其所往”

臣子因正当理由离职时,君主派人护送其出境,并提前为他在目的地安排妥当。这体现对臣子的尊重与关怀,即便关系结束,仍保留体面与情谊,无报复或刁难。

“去三年不反,然后收其田舍”

臣子离开三年未归,君主才收回其田产住宅。这是留有余地的宽容:既维护制度规范,又给臣子留足缓冲空间,避免因离职而陷入绝境。

孟子紧接着用现实中的反面案例,揭示了“无礼则无义”的必然结果。

“谏则不行,言则不听,膏泽不下于民”

君主拒绝纳谏、政策脱离民生,等于否定臣子的价值、背离治理初心。此时君臣已无“共治”之实,只剩权力压迫,恩义的根基彻底崩塌。

“有故而去,则君搏执之,又极之于其所往”

臣子离职遭扣押、迫害,甚至被追杀至目的地,这是对个体尊严与生命权的践踏。君主从“共治者”沦为“加害者”,关系从“分歧”变为“仇恨”。

“去之日,遂收其田舍”

刚离开就剥夺财产,断绝后路,是赶尽杀绝的绝情之举。至此,君主与臣子已无任何情分可言,只剩赤裸裸的利益掠夺与报复。

孟子直言这种君主是臣子的“寇雠(仇敌)”——当君主以暴力、苛待对待臣子时,双方的伦理关系已彻底破裂,只剩下对抗而非尊重。

儒家从不主张“愚忠”,而是强调“君使臣以礼,臣事君以忠”。“服丧”作为臣子的义务,必须以君主先履行“礼遇”为前提,无礼则无忠,义务与权利完全对等。

“膏泽下于民”是“三有礼”的首要标准,说明君臣关系的正当性最终要落到“是否利民”上。君主若背离民生,不仅失去臣子的尊重,更失去统治的道义基础。

即便是臣子,也有独立人格与选择权。君主对离职臣子的态度,直接体现其是否尊重个体价值——压迫臣子的君主,本质上是在摧毁伦理秩序的根基。

孟子的论述如同一把利刃,这便是真正的君臣之礼!这才对。礼仪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枷锁,而是对“良性互动”的确认。君主若以“礼”待臣,臣子便以“义”相报;若以“寇雠”待臣,臣子便无义务再守“虚礼”。这种“以道义定亲疏”的理路,至今仍在警示:任何关系的存续,都离不开对彼此底线与尊严的共同守护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